栏目分类

小编推荐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幼教论文 > 健康论文

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

健康论文    日期:2016-02-21    作者:卖个萌    点击下载
【www.youjiao5.com - 幼儿园健康论文】

  导读:培养幼儿良好的意志品质当今社会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发展迅速,变化复杂,竞争激烈,不仅机遇与挑战并存,而且成功与挫折同在,对于生活在社会转型年代的独生子女来说,健康的情绪,奋发的进取心,坚强的意志品质是其成才的必要条件,一个具有良好意志品质的人往往能取得成功。

  随着现代社会的迅速发展,新的世纪对人才的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每一个人有关心他人、家庭、社会、自然的意识和责任感;具有合作、交流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具有自主、自信、自强的人格品质。这意味着跨世纪的新一代,不仅要有良好的智能素质,更要有一种健康的心理和人格素质,3—6岁幼儿的心理健康与否,将会对他们的自我意识,情绪情感,个性发展及社会适应能力产生极其深刻的影响。良好的心理素质也是人的全面素质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促进幼儿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也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

  早期儿童的心理成长将某今后一生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的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教育活动,因此,在幼儿园中对幼儿实施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健康教育,有益于保护和促进幼儿园的身心健康,为其一生的健康生活奠定基础,据有关调查结果表明,成人中的精神心理疾病,有2/3左右是在儿童期和青春期开始发病的,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幼儿时期是个体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心理发展正处在积极的准备和接受状态,所以,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十分必要,而且势在必行。如何在幼儿园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在幼儿园中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

  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提高园所保教质量的增长点,与贯彻《幼儿园规程》和《幼儿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相结合,全面的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把快乐、健康的童年还给孩子。首先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教师学习有关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提高教师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园长带头组织相关的教师到外参观学习,接受新信息、新方法、新经验,从而能指导具体的实践活动,通过讨论、学习、探索、实践,使教师的教育行为产生了很大的转变,把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工作的重点,努力改变自己的教育言行,用微笑赢得孩子的欢心,用尊重获得孩子的信任,用赞赏鼓励孩子的成功。孩子的进步,更加激发教师实施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行为和决心。

  二、制定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和内容。

  (一)依据本地、本班、本园的幼儿心理特点,家庭背景、具体情况等,制定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和内容,其总体目标是培养儿童自我保护和增进心理健康水平的能力。包括:培养对他人的积极情感;学习适当表达情绪情感和思想的方法:改善与人交往的技能;形成与人合作、分享和商讨的品质:增强自知和自我接受的意识;发展自尊、自信、自主和自我控制;养成良好的习惯和培养对问题的决策能力,自觉抵制有损于心理健康的行为。

  (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内容

  1、满足幼儿合理的心理需要社会心理学家研究认为:技能知识的缺乏是幼儿的基本需要未得到满足而陷于忧虑状态的结果,要使儿童心理得到充分发展,必须满足幼儿合理的心理需要。首先营造一个充满爱和关心的环境,因为爱是人类基本的心理需要,也是造就儿童健全人格的关键因素,对儿童来说,爱是安全的保障,快乐的源泉,其次教师还应尊重孩子,把幼儿当做具有独立人格的个体,正确对待幼儿的错误,充分考虑幼儿的心理承受能力;最后,还应看到每个幼儿的个体差异,在评价幼儿时,善于捕捉和发现每个孩子的闪光点,多采用纵向比较,对每个孩子的长处,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使每个幼儿都感到“我行”。

  2、帮助学前儿童学习表达和调节自己的情绪从儿童早期开始,就应为儿童提供学习的经验,培养儿童善于运用言语和非言语的方式调节和表达自己积极消极的情绪,学前儿童健康的行为与儿童能否以稳定的、平衡的、积极的方式认识、分析、解释和交流情绪情感有密切的关系。教师(家长)应让儿童懂得哪些需求是合理的,哪些需求是不能满足的,哪些目标是能够达到、哪些目标是力不能及的,从而调整儿童对情绪的认识:对儿童在生活中积累的不良情绪应以适当的方式加以合理疏泄,如创设愤怒角、音乐角……心理疏导环境,给孩子提供发泄但又不伤害别人的场所,或是观察分析,对症下药:培养孩子适应环境的能力,指导儿童学习积极、主动地应付各种心理压力的正确策略,注意培养儿童多方面的兴趣,鼓励他们主动投身各种活动,在遭遇冲突和挫折时,学习运用转移的方式消除不良情绪,学会寻求同情和安慰,多以积极应付方式去替代被动的、消极的、抑制的应付方式;设置各种能引起积极情绪体验的情景,使儿童积极的情绪能够经常得以表现。

  3、培养幼儿社会交往能力幼儿的个性交往对他们的个性、社会性以及认知能力的发展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和促进作用,儿童在2—6岁这个阶段通过学习获得的社会交往技能对于其一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首先,教师应帮助学前儿童感知和理解他人的情感,从而很好地接纳他人,与他们相处;并帮助儿童学习在社会生活中与他人分享和合作,并使这些行为成为儿童在与人交往中的自觉愿望和待人的态度,同时,使儿童乐于帮助他人,一个乐于帮助他人,并能从自己的奉献和同伴之间的友情中得到满足的儿童,其心理健康水平是比较高的,这就需要教师为儿童提供获得帮助他人的愉快和满足的机会;在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中还应让儿童学会认识自己,接受自己,幼儿积极的自我意识往往来源于教师对他的评价,因此教师应注意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正确认识和评价每个孩子,多鼓励少批评,让幼儿在鼓励中健康地成长,教师要帮助个别幼儿克服胆小、自卑的心理,为他与同龄儿童的交往创造条件,建立良好的个体群体关系,使其达到个体与群体的平衡,增强其自信心,教师充分尊重幼儿,相信幼儿,使幼儿在尊重中形成积极健康的自我认识;例如:可通过角色游戏、户外体育活动,区域活动等为同龄或不同龄的孩子创造交往的机会和环境,从而丰富强化交往技能,培养乐群合作,热心参与,善于交往的品质。

  4、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自理能力良好的生活习惯有益于儿童保持情绪的稳定,因此,儿童心理健康与生活习惯密切相关,教师应为幼儿安排有规律的日常生活,使他们机体的活动按一定的生物规律进行,同时养成一些良好的卫生习惯,如勤理发、勤剪指甲、饭后洗手……,培养幼儿良好的自理能力,也是形成幼儿独立人格的基础。幼儿在“我要做、自己来”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认识,增长经验,克服困难,增强自信,提高能力,在日常生活中,让幼儿逐渐学会穿衣、吃饭、喝水、独立入睡等生活自理能力,为立足社会打下基础,使幼儿形成自信、自强、自尊、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优秀人格品质。

  5、培养幼儿良好的意志品质当今社会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发展迅速,变化复杂,竞争激烈,不仅机遇与挑战并存,而且成功与挫折同在,对于生活在社会转型年代的独生子女来说,健康的情绪,奋发的进取心,坚强的意志品质是其成才的必要条件,一个具有良好意志品质的人往往能取得成功。幼儿的意志品质在游戏、劳动、学习与同伴、成人之间的接触交往过程中形成的,教师应在各种活动中善于了解观察幼儿,从幼儿的实际出发,对其提出恰当的合理的要求,并鼓励他们努力完成,如在组织游戏活动中,注意教育幼儿服从游戏规则,控制自己的行为;在日常生活中,可让幼儿学会遵守一日作息制度,懂得不以自己的言行影响他人;在体育活动中则注意培养他们勇敢,不怕困难的精神;鼓励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培养自我料理、自我服务的能力:学会自己整理、收拾学习用品和玩具,逐渐养成独立性、抗挫性等良好的心理品质,为他们未来发展成情绪健康、意志坚强的公民打下良好的基础。

  6、培养幼儿探索周围世界的欲望随着幼儿独立性的发展,他们越来越多地接触到周围,并对许多事物产生极大的好奇和兴趣,教师有责任保持并激发幼儿积极探索知识的欲望,因此,教师的任务转化为为幼儿提供各种多样的有利于引发探索活动的环境和材料,注意观察发现幼儿兴趣所在,在活动中随机、随时地引发幼儿更深层次的探究活动。同时利用社区、自然等资源使其成为孩子知识的源泉,学习的课堂,发展幼儿的探索精神和求知欲望。

  三、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与方法

  (一)在幼儿的一日生活当中,各个教育领域中渗透心理健康的教育。在幼儿的一日生活和各种教育活动中,蕴藏了许多心理教育的因素,如在收拾学具时可以培养儿童良好的习惯,有始有终的责任感:在体育活动中可以培养幼儿勇敢、大胆、不怕困难的品质;在艺术活动中可以陶冶孩子活泼、大方的性情;语言活动可以发展人际交往能力,《纲要》明确要求: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识规律,各领域的内容要有机地联系,相互渗透,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幼儿健康的价值和成长的特点决定了幼儿园在进行任何领域的教育时都必须将维护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首位,故健康领域与其他领域的融合是必要的,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也必须融于其它领域教育活动中。

  (二)组织专题研究,提供咨询辅导为把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落到实处,提高教师的教育研究能力,我园还在小班级开展了《新生入园适应性研究》、《幼儿良好卫生习惯的形成》、《学习困难儿童的矫治》、《幼儿出勤率与班级教育》等专题研究,均取得较好效果;另外,还成立专门的心理咨询辅导小组,布置咨询室、《温馨小屋》,定期对家长、教师、幼儿开放、提供家教、幼儿心理问题行为偏异等方面预防、矫治的咨询与指导工作,为家庭、教师提供切实帮助,普及健康教育的知识。

  (三)创设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现代教育理论认为,环境不仅仅是对儿童实施良好教育的背景,而且应成为一种特殊的潜在的课程,儿童周围的环境,特别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为儿童心理健康的发展奠定着基础,《纲要》指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身心发展的经验。”因此,幼儿园应创设良好的物质及心理环境,从而促进幼儿健康的发展。

  1、为儿童提供有利于心理健康的物质环境创设绿化、美化、儿童化、美观大方的外部环境;合理、多样的膳食、良好的进餐环境氛围;室内物质的摆放室空间的设置都应最大限度地有益于儿童的健康。

  2、积极构建健康的心理环境。

  (1)关注教师心理健康,改善教师自身的个性品质和心理健康状况,关心教师工作、学习、生活,减轻教师心理压力,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要求教师在对幼儿的管理中形成安全温馨的心理环境,言行举止成为幼儿学习的良好榜样,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与幼儿交往;形成理解和谐的班级氛围,平等鼓励的师生关系和互帮帮助的家园关系,文明有礼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

  (2)帮助儿童建立和谐的同伴关系良好的、支持性的同伴关系能够使儿童产生安全感和归属感,是儿童心理健康的后盾和依赖,教师在儿童心目中占重要地位,教师对儿童的评价或通过表情、语调等流露出来的情感态度往往影响到儿童对同伴的态度和行为,因此,教师应增强反思意识和自我调控能力,避免自身言行,态度对儿童与同伴交往产生消极影响,反之,应运用自身的言行、态度对其产生积极影响。

  (3)通过家教辅导,沟通家园同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幼儿园应指导家长转变教学观念,具有重视孩子心理健康的意识。注重自身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陶冶孩子的心情和情感;以父母自己的追求,对生活的乐观,对他人的宽容、言传身教,给孩子学习的榜样,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注意教育方法,坚持说理,善于引导,给孩子更多鼓励,对孩子爱而不娇,严格而又民主,自而不放纵,尊重孩子,注重孩子独立性和活泼开朗性格的培养。

  总之,在幼儿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孩子身心和谐一致地发展,是幼儿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内容的制定,以及方法和策略的运用,家园共育,使孩子心理健康地成长,是教师送给孩子成长最好的礼物。

  云南省宜良县第一幼儿园 李俊蓉

【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相关文章:

• 培养幼儿良好个性促进幼儿心理健康

• 水的作用

• 自理才能自立

• 小鱼小鱼快回家

• 幼儿园健康教育浅谈

• 看新课标下的幼儿园健康教育

•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在幼儿园的探讨

• 对幼儿园区域活动规则的几点思考

•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初探

• 开展民间体育游戏有利于促进幼儿身心健康

• “分散、集中、分散”的体育教学形式

• 粗粮小东西

下载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