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小编推荐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幼儿园教案 > 科学教案

幼儿园小班科学教案20篇

科学教案    日期:2021-03-11    作者:ㄨ菲薄的青春    点击下载
【www.youjiao5.com - 幼儿园科学教案】

整理搜集最新幼儿园小班科学教案20篇,供各位幼儿园教师参考学习,我们会定期更新增加幼儿园小班科学教案20篇,欢迎收藏!

(1)小班科学教案《猜猜他是谁》含反思

  活动目标:
  1.从动物的局部判断出是哪种动物,并能合作将动物完整的拼出来。
  2.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提高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3.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4.能在情景中,通过实验完成对简单科学现象的探索和认知,乐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发现的结果。

  活动准备:
  环境:六个柜子上贴六所房子,布置家的环境。
  多媒体教具:六只动物-兔子、长颈鹿、斑马、小猴子、小绵羊、小老鼠的轮廓及图片、森林音乐
  学具:六种动物的完整轮廓图及身体拼图片。

  活动过程:
  1.开始部分
  (播放多媒体音乐)教师和幼儿一起拍手欣赏场景。
  教师:"哇,森林真美呀!你们看,很多小动物都住上了漂亮的森林小屋!这些森里小屋里住着什么动物呢?"
  2.游戏部分
  (1)游戏:影子找动物(多媒体游戏)
  师:到底是谁呢?瞧,它们躲在影子后面了,请你们来猜猜它们是什么小动物?
  (引导幼儿说:什么颜色的房子里住着什么动物。你是怎么猜出来的?教师点击放大该房子,出示该动物)
  根据各种动物的出现,说一句话:
  小兔子--小兔子小兔子你好呀,长长的耳朵跳跳跳!
  长颈鹿--长颈鹿长颈鹿你好呀,长长的脖子真有趣!
  小斑马--小斑马小斑马你好呀,黑白衣服真好看!
  小猴子--小猴子小猴子你好呀,长长的尾巴真灵活!
  小绵羊--小绵羊小绵羊你好呀,软软的毛毛咩咩咩!
  小老鼠--小老鼠小老鼠你好呀,大大的耳朵吱吱吱!
  (2)游戏:找动物
  师:这些小动物太可爱了,我们为它们拍几张照片吧!
  (教师和幼儿一起用手作拍照片状,多媒体出现动物的照片图)
  师:好,我们把拍的照片去取出来吧。(出示六七个筐,幼儿从筐里取一张)
  师:小朋友都取到了小动物的照片,照片怎么了?哎呀,这些照片在搬家时不小心弄破了,等下我们来想想办法吧!你手中的照片是怎样的?它会是什么小动物呢?
  (幼儿说说照片的颜色、特征,猜猜是什么动物)
  师:哦,我们找到的动物照片都是不完整的,有的是动物的身体、有的是动物的脚、有的是动物的头,那我们帮助小动物,帮它们把照片拼起来吧!
  (3)游戏:拼照片
  (教师展示有边框的动物大轮廓图)
  师:老师还为这些小动物做了相框呢,你们看,这是谁的相框?
  师:等下就请小朋友来拼照片,你认为自己手中的相片是什么小动物的,就把它拼到哪个小动物的框里去,要看清楚你拿的是小动物的哪部分,如果是身体就要拼到身体上去,要对准了。(教师示范拼一块)
  幼儿操作,通过自己手中的部分动物相片找出相应的动物图片,进行对应摆放,拼完后挂在小房子上展示。
  3.结束部分
  师:小朋友太能干了,你们帮助小动物拼好了照片,动物们也邀请你们一起来开心地跳舞呢!
  (播放快乐的音乐,教师和幼儿一起跳舞结束)
  4.延伸活动:《玩拼图》
  把拼图投放到区域中,幼儿可进行独立拼图,注重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独立操作能力,提高幼儿对动物的了解。

       教学反思:
       在整个活动中利用幼儿的好奇心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并且达到了预期目标,效果非常好,甚至超过了预期效果。整个活动既让幼儿体验了实验成功时的快乐、增强了自信心,也知道了保护环境的必要性,同时也培养了幼儿的观察力及动手操作的能力,这个活动在中班开展是非常有意义和有必要的。

(2)小班科学教案《小狗》含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近段时间,小区断断续续传来狗叫声,小朋友亦谈论小狗,有些说怕,有些说不怕。既然小朋友对狗感兴趣,那就以《狗》来设计活动方案吧!

活动目标
1、了解小狗的外形特征。
2、了解小狗的生活习性。
3、懂得怎样和小狗相处,培养爱护动物的情感。
4、培养幼儿的语言能力和观察能力。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小狗的外形及生活习性。
难点:怎样和小狗友好相处。

活动准备
1、小狗挂图一张。
2、 小狗一只。

活动过程
1、出示挂图,让幼儿观察小狗外形特征。
2、 出示小狗,让幼儿近距离观察小狗,胆子大的可以抚摸小狗。
3、 教师介绍小狗的生活习性。
4、 教师提问:
① 小狗的外形特征怎样?(个别回答后集体陈述)
② 小狗的生活习性怎样?(个别回答后集体陈述)
③ 怎样和小狗友好相处?(个别提问)
④ 幼儿自由发表意见,说出自己心里所想。
5、引导幼儿用简单动作表现小狗的形状和叫声。
6、 让幼儿画小狗形状。
7、 教师小结。

教学反思
1、幼儿对小狗的外形特征基本上能理解。
2、 幼儿对小狗的生活习性不是很理解。师幼互动不大协调。
3、 课堂气氛较活跃。材料准备充分。
4、 基本达到教学目标
5、 望辅导老师提出意见,今后有所提升。

(3)小班科学教案《有用的垃圾》含反思

活动目标:
1.有废物利用的意识,对回收垃圾、给垃圾分类有兴趣。
2.养成回收垃圾的习惯,增强保护环境、从我做起的意识。
3.知道垃圾可以回收变成新的物品,垃圾是有用的,掌握垃圾分类的方法。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动准备:
1.认知准备:幼儿对生活中的垃圾有一定的认识,看见过垃圾场、垃圾堆。
2.材料准备:
(1)垃圾场图片,玻璃从回收到再生的图片一套,几个大篮子。
(2) 每个幼儿从家里带来报纸、易拉罐、纸盒子、玻璃瓶等废旧物品(装在大篮子里)。

活动过程:
一、提问,引出话题。师:什么是垃圾?(不要的东西、没有用的东西就是垃圾。)

二、观察垃圾场图片,了解垃圾的去向,知道垃圾多了的坏处。
1.了解垃圾的处理方法以及给人们带来的害处。
师:我们每天都要扔掉一些垃圾,地球上的垃圾越来越多。这么多的垃圾都到哪里去了呢?用以下这些方法来处理垃圾有什么缺点?会给人们带来什么害处?
掩埋法:占空地,污染地下水,容易滋生老鼠、苍蝇、病菌;焚烧法:容易产生烟尘污染;积肥法:农业生产几乎都不用积肥了。
2.启发幼儿讨论:有什么办法可以减少垃圾?

三、引导幼儿为垃圾分类。
1.出示幼儿带来的各种废旧物品,请幼儿动脑筋想一想:这些垃圾真的就没有用了吗?
(1)观察“玻璃瓶从回收到再生”的图片,悦一说废旧玻璃瓶是如何变成崭新的玻璃制品的。
(2)讨论:废纸怎样变成新纸?旧的易拉罐怎样变成新的易拉罐?
小结:垃圾并不是非丢不可,很多垃圾还是可以再利用的。有工人叔叔专门把废旧物品收回去,重新制成新的物品。
2.引导幼儿给垃圾分类。
师:为了方便回收,我们应当把垃圾分类整理。看一看,哪些废品可以分为一类呢?允许幼儿互相讨论,可提示幼儿,把质地相同的东西放在同一个篮子里,并探索用图案标志来标明种类。
一般来说,垃圾中可以回收的物品可分为四类:
(1)金属:如铁罐、铝罐、锡等,回收后送往工厂,可以再冶炼成各种金属制品。
(2)纸张:利用旧纸做原料,制成再生纸。
(3)玻璃:汽水瓶、酒瓶等玻璃罐,经过清洗、消毒后可以再重复使用或重新加工制成新的玻璃制品。
(4)其它:提出要求。
以后小朋友把家里的废旧物品拿到幼儿园来,并分类放好,再卖给收废品的人。愿小朋友都争当小小环保尖兵,让好多废品又变成新的有用的东西,为地球减少垃圾,节约能源。

活动反思:
这节课,我让幼儿通过听故事并自己在活动中发现废旧垃圾的可再利用的价值。做到了让幼儿成为活动主体,启发引导比较到位,活动很成功,并且通过活动提高了幼儿的动手能力和想象力。这是我本节课的优点。但不足之处也很明显,活动中,我对幼儿鼓励性的话语说的比较单一 ,以后值得注意。

(4)小班科学活动教案《好玩的风车》含反思

  活动目标:
  1、观察、感知自然现象--风的存在,知道风能使风车转动。
  2、通过玩风车这个活动让幼儿知道用拨、跑、甩、吹等方法使风车转起来,并能讲述自己的发现。
  3、激发幼儿对风车探索的兴趣,体验探索的乐趣。
  4、在交流活动中能注意倾听并尊重同伴的讲话。
  5、培养幼儿乐观开朗的性格。

  设计说明:
  小2班一共有30名幼儿,除了3位幼儿有过上学经验,其余全部是第一次上幼儿园。根据小班幼儿年龄小,观察水平较低,往往只关注事物的表面特征和非常明显的现象,对多种材料的比较探究和细致观察有困难,不善于整体或多角度地去发现事物内在的联系,因此为小班幼儿提供的材料应简单、直观、有趣,以引发幼儿与材料充分互动,饶有兴趣地探索事物间的简单关系。而孩子们都很喜欢会转动的东西,而风车又是他们熟悉和常会接触到的物品,因此孩子不但不会感到陌生,并且还会十分感兴趣。因此为了让孩子既能玩道风车,又能激发幼儿对探索风车的兴趣,所以我决定开展这一活动。

  活动准备:
  风车、相关图片

  活动过程:
  一、玩风车,初步获得让风车转起来的经验,体验探索的乐趣。
  1、教师出示风车,提问:小朋友你们认识我吗?你们想不想和我一起玩?请小朋友和我玩的时候要仔细观察,说一说你是怎么玩的?
  2、教师提问如何能让风车转动,请幼儿思考。
  3、幼儿自由探索,教师巡回观察。
  (1)观察孩子探索风车的玩法,总结典型的玩法。
  (2)教师引导幼儿用语言交流自己的玩法和发现。你的风车宝宝是怎么转起来的,快告诉小伙伴吧!本文来自小精灵儿童资讯站
  4、引导幼儿在同伴面前讲述自己玩风车的发现。
  (1)让孩子停止玩风车,坐下来休息。
  教师:小朋友带着风车宝宝回家了。你们看老师的风车宝宝多听话,我叫它停它就停,叫它休息它就休息。小朋友你们的风车宝宝听不听话,我们也让它休息下吧。小朋友和风车宝宝玩的开心吗?
  (2)教师引导幼儿讲述并演示自己的玩法,教师:"你是怎样和风车宝宝玩的?"请幼儿演示给同伴看,同时请同伴一起尝试风车的玩法。
  (3)教师:我们小朋友真能干,知道用嘴巴吹吹,用手拨,迎着风跑、顶着风推、甩、用手搓等方法让风车宝宝转起来。风车宝宝可高兴了。他们要跳集体舞给小朋友看呢!

  二、多观察,进一步激发幼儿探索风车的兴趣,拓展幼儿的思维。
  1、教师激发幼儿兴趣,教师:老师这儿还有一个很大的本领,可以让风车转起来,你们相信吗?我们一起来看看。
  2、教师出示小风扇,给幼儿吹风,让幼儿感知风的存在,并利用风使风车转起来。
  3、幼儿相互讨论。
  提问:人不跑动,风车会转吗?怎么才能转起来?教师与幼儿一起探索风扇可以让风车转起来。
  4、教师:请小朋友们拿好我们的小风车,用刚才我们想到的方法和风车宝宝开心的玩吧

  活动反思
  在以前的教学过程中,都是老师为孩子先准备好材料,幼儿只要制作就行了,这样就剥夺了孩子自主学习的机会。而这次我为孩子提供了多种制作材料,让幼儿自己动脑筋选择材料过程中包含了丰富的学习内容,而且孩子们对于自己选择的材料很喜欢,制作风车的过程也十分顺利。

(5)小班科学教案《橘子宝宝》含反思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橘子宝宝的颜色、味道、形状等特征。
  2、学念儿歌《橘子宝宝》。
  3、通过观察图片,引导幼儿讲述图片内容。
  4、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重难点:
  了解橘子宝宝的颜色、味道、形状等特征。
  进一步感知橘子宝宝的同时能在同伴面前大胆的讲述橘子的各种特征。

  【活动准备】
  橘子、苹果、梨、香蕉若干,盒子1个。

  【活动过程】
  一、猜一猜
  师:小朋友,今天老师请你们来猜个谜语,你们可要开动脑筋想好哦,小耳朵要听好了。师说出谜面(外面杏黄衣,姐妹抱一起,打开仔细看,都是一瓣瓣),猜一种水果,请幼儿猜谜底。

  二、摸一摸,看一看
  师出示一个盒子说:今天老师带了一些神秘的礼物,放在这个盒子里面,你们想知道是什么吗?
  1、教师事先将苹果、橘子、梨、香蕉放入大箱子中,请每位幼儿上都来摸一摸,找一找。并请幼儿说说摸到了什么?摸上去的感觉是什么样的。师说:盒子里到底是谁我们现在把它请出来好吗?并从盒子里摸出一个橘子
  2、师:老师摸到了一个句子,你们看看橘子长的是什么样子的?(橘子长得圆圆的,黄色的皮)
  3、师:你们喜欢橘子吗?请你们来摸一摸,闻一闻,(拿着橘子到小朋友的面前请他们摸一摸,闻一闻)师:橘子摸上去是什么感觉的?闻起来是什么气味的呢?
  4、师:你们是怎样吃橘子的?它里面又是什么样子的呢?咱们一起来看看吧

  三、体验剥橘子的快乐
  1、教师示范一边剥橘子,一边念儿歌,打开之后请幼儿观察橘子肉的排列特征。
  2、幼儿尝试剥橘子。师:请你数一数橘子肉有多少片?它长得像什么?
  3、学习儿歌,鼓励幼儿在念儿歌的同时并作出剥橘子的相应动作。
  4、师小结:橘子是我们平时经常见到的一种水果,它长得圆圆的,有大的也有小的,黄色的果皮膜上去感觉有点粗糙,不过它含有丰富的营养元素,大家平常可以多吃点。

  四、品尝橘子
  师:小朋友都看到了橘子长得圆圆的,穿着黄色的外衣,橘子宝宝排排坐着非常的好看,可是不知道吃起来味道是什么样的?你们想不想尝一口?师一边念儿歌一边把橘子放到小鹏友的嘴巴里,让幼儿品尝橘子的味道,体验与同伴分享食物的乐趣。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我围绕主题《秋天的水果》,选取橘子这个农村自然物开展了这次小班科学活动。活动中能够使幼儿对生活中最常见的橘子有进一步认识,对橘子的内外特征有了较深的感知和了解。活动中通过看一看、说一说、摸一摸、猜一猜、做一做、尝一尝等活动方式不仅锻炼了幼儿动脑、动口、动手能力的培养促进了幼儿语言表达的完整和规范,同时也激发了幼儿大胆表达的欲望,调动了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思维的活跃性。

(6)小班科学领域教案《好玩的磁铁》含反思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磁铁吸铁的特性。
  2.愿意寻找生活中的磁铁。
  3.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4.尝试用线条记录实验结果,并能用恰当的词汇进行描述。

  活动准备
  1.磁铁若干块、彩色曲别针若干个。
  2.回形针、钥匙、纸片、雪花积木、硬币、螺丝等物品。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表演个神奇的魔术,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把彩色曲别针放在纸卡上,在纸卡下面运用磁铁为幼儿表演会跳舞的彩色曲别针,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引出磁铁的话题。

  (二)基本部分
  1.出示各种形状的磁铁,引导幼儿知道磁铁有各种不同的形状。
  2.磁铁娃娃找朋友。
  提供回形针、钥匙、纸片、雪花积木、硬币、螺丝等物品,让幼儿自由探索、发现磁铁娃娃喜欢哪些东西。将磁铁吸住的物品放在一起,没有吸住的物品放在一起。看看各是什么材料做的?
  小结:幼儿通过观察比较得知磁铁能够吸住铁及铁制品。
  3.组织幼儿开展“找的快”比赛。
  (1)请幼儿在自己身上找一找铁制品,如衣服纽扣、拉链等。
  (2)鼓励幼儿找找活动室里哪些东西是磁铁的好朋友,教师将结果记在黑板上,比如消毒柜门、小水杯等。
  小结:通过比赛提高幼儿寻找磁铁“朋友”的兴趣,进一步了解磁铁的吸铁特性。
  4.了解日常生活中磁铁的用处。(欣赏ppt课件)
  鼓励幼儿相互交流日常生活中磁铁的用处,然后通过看图片拓展了解磁铁在生活中的作用。

  (三)结束部分
  师:小朋友们已经知道了磁铁吸铁的特性,现在我们到活动室外继续寻找磁铁和它的朋友吧。

  教学反思
  磁铁是幼儿生活中常见的和常玩的物品,如:文具盒上的磁铁和书包扣上的磁铁,家中的电磁炉等等。课程取材于这一生活题材,但是“磁铁能吸住铁的物品,不能吸住非铁物品”对幼儿来说非常抽象,所以活动选择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为帮助幼儿理解这一抽象概念,我由易到难地设计了一系列活动环节:先让幼儿看一看,再认一认,做一做,说一说,最后玩一玩中,总结出“磁铁形状多;能吸住铁的物品,不能吸住非铁物品;真好玩”的科学经验。符合中班幼儿认知特点,能使幼儿在玩中学,有机会参与尝试,无论如何,幼儿都会有自己的发现,使他们在自己原有水平上得到体升,鼓励幼儿不断探索。

(7)小班科学公开课教案《神奇的指纹》含反思

  【活动目标】
  1、让幼儿了解指纹的种类和用途,知道每个人的指纹是各不相同的。
  2、简单了解指纹的特点、作用,丰富词汇:指纹。
  3、让幼儿学会初步的记录方法。
  4、能客观地表达自己的探究过程和结果。

  【活动准备】
  1、图片:指纹;
  2、泡沫印尼、放大镜、白纸每人一张。

  【活动过程】
  一、导入谈话,引起幼儿兴趣
  小朋友的小手上都有一个秘密,找找看是什么秘密?
  让幼儿观察自己的小手。

  二、展开
  1、引导幼儿认识指纹
  (1)了解指纹小朋友伸出你的小手,告诉幼儿(教师指着手指肚)这里叫手指肚。
  (2)仔细看看你的手指肚的皮肤上有什么?
  (引导幼儿观察发现有细纹)小结:这些细纹我们叫它指纹。丰富词汇:指纹
  2、引导幼儿观察、比较指纹
  (1)你和旁边的小朋友比较一下,你两个的指纹一样吗?
  (2)请小朋友用手指蘸印尼将指纹印在纸上
  (3)请幼儿用放大镜观察自己手上的指纹和纸上印的指纹说一说指纹是什么样的,像什么?
  3、讨论指纹的形状指纹的形状有:
  箭形水波形旋涡状等告诉幼儿每个人的指纹都不一样,世界上的人没有一个完全相同的指纹,每个人的指纹一生都不会变,因此可以用指纹辨别人。
  4、发现触摸过的地方能留下指纹
  (1)教师演示蘸有红色印泥的手指触摸玻璃杯请幼儿说出有什么发现?
  小结:当我们的手指和物体接触时,将会留下指纹。
  (2)教师演示手指不蘸印尼去触摸这些东西请幼儿说出有什么发现?
  (幼儿讨论:会不会留下指纹呢?)
  小结:我们用眼睛看不到,也会留下指纹,会留下许多汗孔,汗腺分泌出的汗通过汗孔在到达手,手指上的汗碰到物体时就会留下指纹5、引导幼儿说出指纹的用途教师小结:
  你可别小看指纹,它的用途可大啦!指纹由皮肤上许多小颗粒排列组成,这些小颗粒感觉非常敏锐,只要用手触摸物体,就会立即把感觉到的冷、热、软、硬等各种“情报”通报拾大脑这个司令部,然后,大脑根据这些“情报”,发号施令,指挥动作。
  指纹还具有增强皮肤摩擦的作用,使手指能紧紧地握住东西,不易滑掉。我们平时画图、写字、拿工具、做手工,所以能够那么得心应手,运用自如,这里面就有指纹的功劳。
  不会写字的可以按手印。

  三、结束,手指印画让幼儿用手指沾上印尼,印出各种图案。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因经过较为充分的准备,总体来说是比较成功的。尤其因为这次活动的生成不是单方面出自老师的设计,而是融入了幼儿的自主选择,是真正能够让幼儿感兴趣的课题。课后,大部分孩子都比较全面的掌握了指纹的特征、用途等。由于这是幼儿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所以孩子们的准备都比较积极,在课堂上的提问也更加踊跃起来,师幼互动较好。更重要的是,他们有了自己的思考,在这次活动中,他们不仅是课程的参与者,更是课程的设计者。我作为老师也及时对课程计划做出了相应更改。然而本次活动也同样存在不足之处,我没有充分考虑到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变数,例如幼儿对创胞胎的指纹问题提出的疑问,如果不是当时准备时碰巧准备了双胞胎的指纹放大图,在幼儿提出问题时,我就只能枯燥的讲解知识,而不能直观的让他们观察,那我讲课的效果将会大打折扣。而由于时间原因,最后的游戏和总结时间都比较仓促。因此我认为在以后的课程教学中,我应当更加注意考虑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充分准备并加强对时间的控制。

(8)小班科学公开课教案《糖宝宝不见了》含反思

  活动目标
  知道在相同的水温中,白糖比水果糖块融化得快。
  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让幼儿学会初步的记录方法。

  活动材料
  1. 白糖、水果糖块。
  2. 装有水的透明玻璃杯两个,搅拌用的勺子两把。

  活动过程
  1.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一个神奇的魔术,不过在变魔术之前我要提问几个问题:
  (1)师:“你们喝过糖水吗,为什么很甜呢?”
  (2)用“糖水里的糖宝宝怎么不见了呢”提问,激发出幼儿探究的兴趣。
  2.变魔术:请小朋友观察实验,看看发生了什么变化?
  知道糖宝宝是被水溶解了。
  3.猜一猜在相同的水温中,白糖和水果糖块谁溶解得比较快呢?请幼儿操作,观察结果。
  活动总结
  在相同的水温中,白糖比冰糖化得快;用小勺子搅拌可以加快白糖的溶解。

  活动延伸
  还有什么像糖宝宝一样会被水溶解呢?哪些不会被水溶解呢?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对引导幼儿好奇心、独立思考、表达等习惯是非常有益的。但在教学组织形式上还有待改进,本次活动可以进行分组教学,以此来增强幼儿的竞争意识。

(9)小班科学公开课教案《认识颜色》含反思

  活动目标
  1.引导宝宝学习分辨红、黄、绿三种颜色,知道颜色的名称。
  2.教宝宝学习把相同颜色的不同物体放在一起。
  3.激发宝宝参与活动的兴趣,培养宝宝讲述操作过程的习惯。
  4.主动参与实验探索。
  5.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活动准备
  1.红、黄、绿色的小房子(纸盒做的)各一个,宝宝每人一篮(3-6片)红、黄、绿色积塑。
  2.红、黄、绿色大花卡片各一个,红、黄、绿色蝴蝶卡片各5个。

  活动过程
  1.蝴蝶找花(把相同颜色的物体放在一起)
  教师出示红、黄、绿色大花卡片和红、黄、绿色蝴蝶卡片各一套,讲述小故事:“花园里住着三只美丽的蝴蝶,一只是红色的(舞动红蝴蝶),一只是黄色的(舞动黄蝴蝶),还有一只是绿色的(舞动绿蝴蝶)。它们天天在花园里唱歌、跳舞、做游戏,非常快乐。 有一天,三只蝴蝶正在花园里玩‘捉迷藏’的游戏,忽然‘哗啦拉’下起雨来,三只蝴蝶想在花姐姐的叶子下面避雨,花姐姐说:‘和我颜色一样的蝴蝶请进来吧!’谁愿意帮助三只蝴蝶找到相同颜色的花?”
  2.游戏:蝴蝶找花
  三把椅子相隔一段距离摆开,椅背上分别贴红、黄、绿色花卡片。宝宝胸挂蝴蝶卡片,音乐起,宝宝扮蝴蝶飞舞,音乐停,蝴蝶(宝宝)找到与自己颜色相同的花处躲藏。
  3.帮积塑找家(学习按颜色分类)
  教师出示红、黄、绿色的小房子以及积塑,让宝宝将积塑放在三个小房子里。小朋友们看看,这儿有三个小房子,它们是什么颜色的?”“这是积塑小孩的家,请小朋友把积塑小孩送回家吧。小朋友要动脑筋想一想,这些积塑小孩应该住在哪一个房子里。”
  4.评价活动,请个别宝宝讲述操作过程。
  “这是什么颜色的房子?谁住在里面?这些积塑小孩为什么可以住在一起?”“今天小朋友帮积塑小孩找到了家,它们可高兴了,它们说:‘谢谢小朋友!’”

  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目标基本达到,但是重难点还是没有突破,幼儿对配对还是掌握得不够,有部分幼儿还是没有掌握,所以还需要加强这方面的练习。

(10)小班科学活动教案《一一对应》含反思

  【活动目标】
  1.乐意参与动手操作活动。
  2.能将相关物体进行一一匹配,并说出理由。
  3.初步学会相关物体的重叠或并置匹配,感知一一对应的现象。
  4.乐于探索、交流与分享。
  5.幼儿能积极的回答问题,增强幼儿的口头表达能力。

  【活动重难点】
  初步学会相关物体的重叠或并置匹配,感知一一对应的现象。
  获得一些有关对应的经验。

  【活动准备】
  1.前期生活经验准备:幼儿有春游、捉迷藏、乘车的生活经验。
  2.教具准备:小狗、小猫、小鸡、小兔头饰;分别印有“1”“2”“3”“4”数字的帽子各四顶;骨头、小鱼、萝卜、小虫的盘子。
  3.自制火车教具。

  【活动过程】
  一、引出活动:听声音,猜客人
  1.请小朋友仔细听谁来了?找出它的图片(小狗、小猫、小鸡、小鸭)。
  (回忆经验,展开思路,激发兴趣。)
  2.小动物们要出游需要准备什么物品?提示语:还可以带上什么有用的东西呢?怎么戴帽子呀?引导幼儿说出戴帽子。吃的东西:找食物
  (一个小动物头上戴一顶帽子感知重叠对应的关系。)

  二、小动物旅行开始了——学习对应
  1.我为小动物准备一个大蛋糕,但它们都不喜欢吃,小动物们喜欢吃什么呀?(感知相关物体的匹配对应)
  2.小动物们都喜欢吃什么呀?盘子里有什么呀?(再次感知相关物体的匹配对应)

  三、做游戏,巩固练习
  1.捉迷藏。
  小动物们要玩捉迷藏的游戏了,小朋友来找他们,引导幼儿寻找规律。如:红房子后面躲着谁呀?(感知颜色的对应)
  2.(1)小动物们要回家了,我们一起乘车回去吧。老师是司机,坐在最前面。我们来数数还有几个座位呀?有几种小动物呢?应该怎么坐呢?1、2、3、4个座位。
  (一种小动物坐一把长椅子。巩固手口一致点数4,巩固一一对应的重叠关系。)
  (2)那谁坐前面谁坐后面呀?
  (引导幼儿发现椅子和帽子数量的对应关系。说出按帽子的号码来坐。感知数与量的对应关系。)

  四、操作纸一一对应填画:花和蝴蝶

  课后反思
  上完后,自我感觉良好,至少是按照自己的设计顺利的完成了!上完后才发现,还是自己的功底太薄,对这一数学思想的领悟远远不够。周主任说得非常有道理,一一对应更重要的是一种思想,是解题时所运用的一种思路,不应当停留在生活中的一一对应,可以在数学中挖掘其更深层次的内涵。

(11)小班科学课教案《认识圆形》含反思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使幼儿认识圆形,初步掌握圆形的主要特征。
  2、能在生活中找到圆形。
  3、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对事物的分析、比较能力。
  4、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5、养成敢想敢做、勤学、乐学的良好素质。

  活动准备:
  圆娃娃头饰、圆盘、圆形宝宝若干

  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
  请一名教师扮演圆娃娃,随音乐边歌边舞进活动室,激发幼儿观察圆形的兴趣。
  圆娃娃:"小朋友们好!"(做舞蹈动作吸引幼儿注意。)
  教师:"圆娃娃真可爱,我们看看圆娃娃可爱的眼睛是怎样的?可爱的嘴巴是怎样的?可爱的脑袋又是怎样的?"
  (幼儿:"眼睛圆圆的,嘴巴圆圆的,脑袋也是圆圆的。")
  教师引导幼儿说出娃娃名字--圆娃娃。

  (二)认识圆形
  1、教师出示圆形实物,引导幼儿自由观察、感受,初步感知圆形的特征。
  教师:"小朋友们看一看,老师为你们准备了好多漂亮的东西,请每个小朋友自己选一件最喜欢的,拿到手里看一看、摸一摸。"
  请幼儿自由表达自己的感受。
  2、出示教具(圆盘),启发幼儿讲出圆形的特征。
  "圆盘,圆形的,它的特征是没有角,四周圆圆的,光滑的。"
  3、找到圆形宝宝
  教师出示准备好的物体,请幼儿辨别哪些是圆形的,哪些不是圆形的,说说它们有什么不一样。
  4、找一找
  请幼儿在自己的身上、教室里找一找什么物体是圆形的。
  5、说一说
  请幼儿说说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圆形的物体。

  (三)区分大小
  1、老师这里有很多的圆形宝宝,出示(胸饰大小不同的圆形)圆形宝宝它跟老师说好了,它说哪个小朋友坐的好,就和他做好朋友。我请做好的小朋友上来拿一个你喜欢的圆形宝宝,贴在自己的衣服上,然后坐到自己的位置上。(请幼儿上来拿,提醒幼儿双面胶上的废纸要放在指定的地方)。现在你们都变成了圆形宝宝了,咦!这里面的圆形宝宝都不一样的,有些大,有些小。小朋友可要看看自己的身上的圆形宝宝是大的还是小的。我请小朋友说说你身上贴的是大的圆形宝宝还是小的圆形宝宝?(请2-3个幼儿回答)
  2、现在老师和小朋友玩一个游戏,教师边贴一个大的圆形边说:这里是大的圆形宝宝的家,那里是小的圆形宝宝的家。如果老师的铃鼓一响,大的圆形宝宝就要跑到自己家,和旁边好朋友手拉手拉成一个圆圈。同样小的圆形宝宝也和好朋友手拉手围成一个圆圈站好。准备好了吗?游戏开始了,(幼儿自由的跑,教师边响铃鼓边提醒幼儿不要跑错了自己的家。)

  (四)拼图
  让幼儿用圆形宝宝拼拼贴贴,看可以拼贴出什么东西。完成后请幼儿欣赏作品,鼓励幼儿说一说自己用圆形拼贴出了什么?

  活动反思:
  设计这节活动是,我认为小朋友应该比较感兴趣,会表现得很活跃,但在活动中,不知小朋友是由于什么原因,上课时都没有人回答,但是从幼儿的活动情况来看,小朋友还是认识了圆形的。

(12)小班科学课教案《雨伞家族》含反思

  活动目标
  1.能根据排序卡上提示的模式完成排序。
  2.能按照自己编排的规律进行模式排序,如ABABAB、ABBABBABB、ABCABCABC等等。
  3.发展幼儿的动手能力。
  4.喜欢参与游戏,体验。

  活动准备
  1. 大(A)、中(C)、小(B)三种规格的纸卡做的雨伞(收起的雨伞的样子),分别装在三个小筐里。
  2.教师制作已呈现出排列规律的半边空白的排序卡两张:排序卡1为ABABAB规律的模式排序,排序卡2为ABBABBABB规律的模式排序。(每张排序卡上的模式序列至少重复三次。)
  3.幼儿学习资源6第24—25页、操作卡。

  活动过程
  1.认识雨伞家族,引起幼儿兴趣。
  教师出示大中小三种规格的雨伞,向幼儿介绍:它们都是雨伞家族的孩子,请给它们起个名吧。
  2.帮雨伞排好队。
  (1)教师出示排序卡①(ABABAB),提问:“你发现雨伞家族的孩子们是按什么规律排队的?能不能给它们接着排下去?”请最先发现规律的幼儿向大家展示自己的排序。
  (2)教师出示排序卡②(ABBABBABB),提问:“这些雨伞是怎么排队的?你发现什么规律了吗?”请幼儿说说自己的发现。
  (3)幼儿利用操作卡、分组完成幼儿学习资源⑥第24页的操作,根据规律续排,引导幼儿边说边排,以加深对模式规律的理解。
  3.我给雨伞排排队。
  (1)请幼儿观察幼儿学习资源⑥第25页的画面,利用操作卡上的“雨伞”,完成上排的续排,并自己设计规律给雨伞排排队,建议幼儿将雨伞家族的大中小号雨伞都用上。
  (2)展示幼儿的排列,请幼儿与同伴一起分享自己设计的模式规律。

  教学反思
  整个活动以孩子们的操作为主,让每个孩子都有自己动手操作的机会,活动过程首先让幼儿雨伞规律,然后让孩子排一排,说一说身边什么是有规律的,最后让孩子们摆一摆,让孩子们在展示的基础上,老师加以总结。活动的目的基本达到,大部分孩子都能掌握按规律排序。活动的过程能兼顾全体幼儿的需要,注意幼儿的个体差异,让每个幼儿都有成功和进步的体验。

(13)小班科学优质课教案《和蔬菜宝宝交朋友》含反思

  活动目标
  1.能认识胡萝卜、芹菜、木耳、香菇四种蔬菜;能说出蔬菜的基本特征。
  2.尝试品尝特殊味道的蔬菜;知道它们对身体的益处。
  3.喜欢吃有特殊味道的几种蔬菜。
  4.愿意交流,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5.幼儿能积极的回答问题,增强幼儿的口头表达能力。

  活动准备
  课件、蔬菜拼盘。

  活动过程
  一、出示兔子手偶,引起幼儿兴趣
  小朋友,今天我们班请来一位动物朋友,看,她是谁?咱们和她打个招呼吧。
  自述:我是兔妈妈,欢迎小朋友到我们家做客!我准备了很多菜。

  二、运用多种感官感知四种蔬菜的外形特征。
  1.小朋友可以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然后互相说一说这些菜叫什么名字?长什么样子?
  2.谁来说说你认识哪种菜?它是什么样子的?
  芹菜:是什么颜色的?长得怎么样?闻一闻,有什么味道?一起小结:芹菜是绿色的,细细又长长。
  胡萝卜:什么颜色的?胡萝卜两头一样吗?一起小结:胡萝卜是橘红色的,一头粗,一头细。
  木耳:什么颜色?小手摸一摸,什么感觉?一起小结:木耳是黑色的,干干硬硬的。
  香菇:什么颜色?什么样子的?像什么?闻一闻什么味道?小结:香菇是褐色的,矮矮胖胖的。

  三、回忆已有经验,联系生活,乐于接受几种特殊味道的蔬菜。
  1.这几种蔬菜你吃过吗?你吃过什么菜?
  2.欣赏课件图片:这是什么菜?看起来样子怎么样?想不想吃?

  四、引导幼儿通过观看课件,了解每种蔬菜不同的营养价值。
  这些蔬菜,不但好吃,还很有营养呢!小朋友,你知道这些蔬菜宝宝对我们的身体有什么好处吗?我们来听听蔬菜宝宝的自我介绍吧。
  分段播放课件,依次提问两种蔬菜:胡萝卜宝宝怎么说的?芹菜宝宝怎么夸自己的?
  香菇宝宝有什么好处?木耳宝宝怎么说的?小朋友,你们愿意和这些蔬菜宝宝交朋友吗?
师幼小结:
  原来每种蔬菜都有不同的营养,如果和所有的蔬菜宝宝交朋友,多吃蔬菜,能使小朋友的皮肤怎么样?(光滑),大便?(通畅),身体会怎么样?

  五、品尝蔬菜熟食拼盘,激发幼儿对蔬菜的热爱。
  1.告诉你个好消息,兔妈妈把菜已经做好了,小客人们快来呀!
  2.先闻一闻,什么味道?想不想吃?
  3. 请小朋友拿一个小盘子,每一种蔬菜都选一点,到座位上细细品尝吧!(音乐)
  4.教师巡视:兔妈妈问她做的菜香不香?我听到一种吃东西的声音,这是什么声音?吃什么东西发出来的呀?我看到有的小朋友在吃木耳,木耳吃到嘴里感觉怎么样?(表扬吃得快的:真是不挑食的好孩子!吃得真干净,兔妈妈看了肯定很高兴!只要不挑食,多吃菜,我们就会长得漂漂亮亮,健健康康!)

  六、延伸
  吃完的小朋友把小盘子拿上来,我们一起把剩下的蔬菜拿回班里洗一洗,摘一摘,送到伙房,让叔叔阿姨做好了给别的班小朋友尝尝,好不好?

  教学反思:
  通过主题活动中的师生、生生的互动,孩子们的热情很高,都积极地动脑、动手,在与同伴和老师的交流中,各种能力都得到了提高,从而认识了各种蔬菜,了解了蔬菜的营养,产生了爱吃蔬菜的情感。在逛蔬菜超市的活动中,幼儿的兴趣很浓,一边看,一边高兴地谈论,在直观的观察,动手摸、玩的过程中获得了知识和经验,加强了情感体验,但是由于活动场所过小,幼儿有些拥挤,影响了观察和交流的效果,活动场所再大些会更好。

(14)小班科学教案《罐子的声音》含反思

  活动目标:
  1、让幼儿在听听玩玩的过程中,发现罐子的奥秘,辨别不同的物体会发出不同的声音。
  2、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听觉能力和辨别能力。
  3、能积极参与游戏活动,感受同伴间合作探索的快乐。
  4、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5、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活动准备:
  装有米、红豆、花生的罐子若干个,空罐子若干个,《幸福拍手歌》、标记牌、黑板。

  活动过程:
  一、小魔术导入。
  1、师:老师今天给小朋友带来了一个神奇的小礼物?请小朋友们闭上眼睛,用你的小耳朵听一听?
  2、师:老师这里还有两个罐子宝宝,它们很着急,想出来跟小朋友玩,我们请出它们好吗?(分别出示罐中物品和标记牌,并模仿它们的声音。)

  二、听声音分类:找朋友。
  1、师:现在老师这里有很多的罐子宝宝,请你们上来拿一罐子宝宝,然后做到自己的小椅子上。
  (1)为第一种罐子宝宝找朋友,坐在一起。
  (2)为第二种罐子宝宝找朋友,做在一起。
  (3)为剩下的罐子宝宝找到好朋友。
  2、米宝宝,摇一摇!红豆宝宝,摇一摇!花生宝宝,摇一摇!

  三、游戏:汽车汽车红绿灯。
  1、师:我们来玩汽车汽车红绿灯的游戏好不好?
  2、师:现在我请了一个乐队,我要来唱一首游戏歌。然后我们一起开汽车,开得很快哦,注意你的听,注意看。

  四、活动结束。
  伴随音乐一起,和老师们再见。

  活动反思:
  这是一节小班科学活动,平时小班的孩子对罐子就特别感兴趣。所以在这此活动中。孩子们很活跃。在这节课之前我非常担心孩子们会在让他们自由摇罐子的时候。会控制不住去摇。结果出乎我意料。孩子们在我让停的时候很快的就停了。相反。孩子在分类的时候一直会去摇。所以我就临时的让他们尽情的去摇。孩子们摇了自己的。有的还去听听别人的。孩子们在结束的的时候还都真像个演奏家。因为是孩子自己操作实践。孩子们都积极参与到了活动中。

(15)小班科学教案《好听的声音》含反思

  活动目标:
  1、辨别几种不同的声音,知道不同的物体能发出不同的声音。
  2、初步了解同种物体,由于数量的多少,发出的声音也不同。
  3、初步尝试用不同声音的套桶为乐曲伴奏
  4、培养幼儿的操作兴趣。
  5、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6、让幼儿学会初步的记录方法。

  活动准备:
  1、人手一个套桶娃娃,蚕豆、米、绿豆等若干。
  2、《小手爬》的音乐,透明的瓶子若干。

  活动过程:
  一、引导幼儿让套桶发出声音。出示空套桶,“今天套桶娃娃想和我们小朋友做游戏。”教师摇动空套桶,“你们听,怎么没声音?”
  1、教师设问:你有什么办法让空套桶发出声音?(在套桶里装上东西)“我们一起动手让套桶娃娃发出好听的声音,在你的套桶里装上一样东西,盖好,握握紧,摇一摇、听一听。”幼儿探索、操作。
  2、集体探索:“你们的套桶娃娃发出声音来了吗?让我听听。”(幼儿集体摇动套桶。)“你的套桶为什么会发出声音?”
  3、交流、分享:你在套桶中放了什么?(个别回答)它发出什么样的声音?我们来学一学。(集体)这个声音像什么?

  二、探索比较,知道不同的物体在套桶里发出的声音不同。
  1、分组活动:让幼儿尝试换一种东西放在套桶中,摇一摇,听一听。“小朋友在套桶里放了一种东西,你想不想再换另一种东西放在套桶里,听听刚才的声音和现在的声音一样吗?”“小朋友拿着你的空套桶找一组你没玩过的放在你的套桶里,摇一摇、听一听。”
  2、教师指导幼儿分辨不同的声音。让幼儿比较前、后两种声音有什么不同。“你第一次玩了什么?这一次玩了什么?它们发出的声音一样吗?”教师让两个幼儿比较,“你们俩的套桶里发出的声音一样吗?”
  3、集体讨论,请三位幼儿示范。“小朋友,你们听,他们的套桶里发出的声音一样吗?”“请你们猜一猜,小朋友的套桶里装的是什么?”让幼儿猜测,“你们猜的对不对呢?”教师帮助个别幼儿把东西倒进透明瓶子里让幼儿验证猜的是否正确。得出结论:不一样的东西,在套桶中发出的声音不一样。

  三、观察、比较同种物体在套桶里发出不同的声音。教师演示两个装有同种物体的,数量不同的套桶,让幼儿比较。“你们既能听出声音来又能猜出来,你们真能干。”“我这里也有两个套桶娃娃,你们听一听,他们发出的声音一样吗?”“你们来猜一猜,这个套桶里装的是什么?”(幼儿猜测后,打开让幼儿验证)两次。“为什么一样的东西,在套桶里发出的声音不一样呢?”(一个多、一个少)得出结论:一样的东西,一个多,一个少,它们在套桶中发出的声音就不一样。

  四、集体用会响的套桶为乐曲伴奏。“小朋友的套桶娃娃发出这么好听的声音,那我们来为乐曲《小手爬》伴奏。”(集体伴奏两遍)

  五、结束活动。
  观摩意见和建议:整个活动层次清晰,层层推进,幼儿很感兴趣,在操作活动中尝试、观察、比较,发现问题,成分体现了“玩中学”的理念。建议提供给幼儿两个套桶,让幼儿同时感知声音的不同,同时,最好选择声音差别大一点的物品放在套桶里。

  活动反思:
  小班幼儿不善于集中注意力“听讲”,本活动采取让幼儿自己操作,自己探索,了解了声音轻重,在自由探索中发现声音的轻重与装豆子多少的关系。充分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整个活动运用各种感官,听一听,做一做,而对于科学活动,幼儿操作是很关键的一环节,如何收放自如是一个大问题。因为幼儿的操作一定会有个体差异,所以势必会产生幼儿操作的时间差(第一个完成的幼儿和最后完成的幼儿)那么对于动作快的幼儿教师在操作前一定要提清楚要求,让他知道我接下来要做什么而不是无所事事。

(16)小班科学教案《小汽车》含反思

活动目标:
1.认识小汽车的外形特征。
2.探索小汽车各种各样的玩法。
3.学习与小朋友友好地玩游戏。
4.引导幼儿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汽车的主要特征和用途,培养科学探究的精神。
5.培养探索小汽车的兴趣。
6.让幼儿学会初步的记录方法。

活动准备:
1.玩具小汽车若干,小汽车图片若干。
2.彩色笔、颜料、颜色盘、白纸若干。

活动过程:
1.导入新课,观赏小汽车:
引导幼儿认识小汽车的外形特征。
提问;小汽车是什么样子的?
它什么地方漂亮?
2.谈话活动:
你们玩过哪些小汽车?你们又是怎样玩的呢?(让孩子大胆举手,教师提问,引导幼儿描述自己熟悉的汽车的名称以及特征、用途。)
3.探索活动:
老师拿出各种各样的小汽车,(木头做的电动的、手推的、遥控的、声控的)让幼儿探索小汽车的不同玩法。
4.在教师的引导下,将玩具车在颜料盘里蘸上色彩,在白纸上滚动,车轮就会留下道道印痕,组成一幅五彩的图画。
5.用各种大小不一的几何图形,拼成外形不同的小汽车,并与同伴相互交流,自己拼的是什么汽车,是怎样拼的。
6.游戏《开汽车》
(要让幼儿做开汽车的动作,听着音乐结束活动)

活动延伸:
 在区域中,让孩子们玩各种各样不同用途的汽车,教育幼儿在乘车时要注意安全。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的题材比较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活动中大多数孩子兴趣浓,尤其是男孩探索的欲望很强。只有三五名幼儿参与不够积极,原因有两个。1.他们今天入园时情绪不太好,整个教学过程这几个孩子都很沉闷;2.有个别孩子能力较弱,在活动中我忽视了对他们的引导与关注。就是在第四个环节,用颜料印车印时,孩子们有些乱,弄的到处都是颜料,以后需改改。希望各位专家老师给我的活动提一些指导性的意见,谢谢!

(17)小班科学教案《动物的影子》

  活动目标:
  在看看,讲讲的过程中帮助动物影子寻找相应的动物,进一步熟知了解一些动物的明显特征。激发幼儿对动物的喜爱之情。
  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活动准备:
  1. 幼儿已有在太阳下和影子做游戏的经验。
  2. 树林背景图的塑料板,上面有小动物的影子。
  3. 幼儿人手1张塑封的小动物图片卡。
  4. 多媒体课件。

  活动过程:
  环节要求:为了帮助幼儿再现已有经验。引导幼儿说出自己已经认 识的动物名字,加深幼儿对动物的印象,激发幼儿对动物的喜爱之情。
  1、再现已有经验“你喜欢什么动物?为什么?”
  (幼儿根据自己的经验相互交流。)
  2、教师小结。
  环节要求:通过观察影子判断不同的动物,加深对动物明显特征的认识。
  1、出示多媒体课件,引导观察并提问
  森林里的动物怎么不见了?
  你们看见了哪些动物,这些影子是哪些动物的?
  2、引导幼儿从外形特征上进行判断,进一步感知动物外形特征
  ● 重点:观察蜗牛的外形特征,比较小鸡和小鸭。(局部到整体)
  教师用儿歌进行小结,并鼓励幼儿用肢体动作表现各种动物。
  环节要求:在游戏环境中,通过操作活动,观察动物的特征,巩固对动物外形特征的了解。
  1、引导幼儿数数,刚才我们一共找到几种动物?
  2、出示树林背景图,介绍游戏“动物找影子”及玩法。
  3、幼儿游戏,教师观察指导并根据游戏时出现的问题,集体解决 或验证。

(18)小班科学活动教案《我们的植树节》

◆ 活动目标:
(1)知道每年的3月12日是我们国家的植树节。
(2)具有保护树木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
(3)了解保护树木的途径和方法。
(4)让学生了解节日的习俗。
(5)感受节日的快乐气氛,乐意参加布置环境的活动。

◆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幼儿已经了解植树节的相关活动;学会了用水壶给植物浇水。
材料准备:水、大水桶、班级卡片、水壶。

◆ 活动重难点:
重点:体验植树节的快乐。
难点:能更好地与伙伴合作,相互帮助。
◆ 活动过程:
1. 介绍植树节的来历
师:小朋友们,今天是3月12号,也就是植树节。你们知道为什么会有植树节吗?(为了鼓励人们植树造林,保护环境设立的)
2. 带领幼儿朗诵有关植树节的儿歌
小朋友,快快来,大家一起来植树。
小树苗,要长大,需要我们去爱护。
你爱树,他爰树,小树长成通天树。
3. 认领树木
带领幼儿到幼儿园的院子里,将代表本班级的卡片系在树枝上,要求本班幼儿定期为这棵小树松土和浇水,让幼儿能够亲身体验爱护树木的快乐。
4. 指导幼儿给小树浇水
对幼儿的要求:水壶里的水要少装一点,因为小树喝多了水,也要生病的;取水时不能拥挤,要按照先后顺序;小朋友之间要相互帮助;提水的路线和返回的路线要记清,以免撞到其他小朋友。

◆ 活动延伸
请幼儿在假期和父母一起去郊外认领小树,这不仅能加深亲子之间的感情,更能将保护环境发张成一件长久的乐事,让幼儿体验到其中的快乐。

(19)小班科学活动优秀教案《吹泡泡》

活动目标:
知道泡泡的形状与吹泡泡的工具是无关的,打破圆形——圆形,三角形——三角形的匹配的思维定势。
喜欢参与游戏,体验。
培养幼儿敏锐的观察能力。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在户外活动中孩子已经玩过街上买来的泡泡的游戏,知道吹出的泡泡都是圆圆的。

材料准备:
三角形吹泡泡的工具、泡泡水。
环境创设:一张大张的纸上贴一个三角形的图形和一个圆形的图形,每个幼儿一张卡片。

活动过程:
一、猜想、记录三角形的工具吹出的泡泡是什么形状?
1、前几天小朋友都玩了吹泡泡的游戏,而且你们还发现吹出来的泡泡都是圆形的,今天老师带来了不同的吹泡泡工具,你们看看它是什么形状?跟你们玩的吹泡泡的工具一样吗?
2、教师提问:三角形的工具吹出来的泡泡是什么形状?(幼儿猜想,有的说是三角形的、有的说是圆形的)
3、幼儿进行猜想记录。
如果你认为三角形的工具吹出来的泡泡是三角形的就把你的卡片贴在三角形的图形下面,是圆形的就把你的卡片贴在圆形的图形下面。
二、幼儿吹泡泡,验证自己的猜想。
1幼儿自己选择教师事先准备好的三角形吹泡泡的工具,开始吹泡泡。
2分享交流:
(1)你们用三角形的工具吹出来的泡泡是什么形状?
(2)到底用三角形的工具吹出来的泡泡是什么形状,老师再吹吹,小朋友看看到底是什么形状。教师又用三角形的工具吹泡泡让幼儿观察,再次验证三角形工具吹出来的泡泡也是圆形的。
三、幼儿调整事先的猜想记录。
四、小结:不管是圆形还是三角形的工具吹出来泡泡都是圆形的,那么还有什么可以用来吹泡泡,吹出来的泡泡又是什么形状,回家以后小朋友可以去找找,以后我们再来试。

(20)小班科学活动教案《小青蛙跳荷叶》

  活动目标
  1.初步感知并发现塑料吸管和毛巾摩擦后能吸起纸青蛙。
  2.通过动手操作感受科学活动的有趣。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认识统计表。
  物质准备:纸青蛙、毛巾、塑料吸管、自制池塘、荷叶、大统计表、小笑脸。

  活动重点
  发现塑料吸管和毛巾摩擦后能吸起纸青蛙的现象。

  活动过程
  1.以游戏口吻引起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1)出示一只手偶青蛙,提出问题,引起幼儿的兴趣。
  (2)幼儿第一次操作:用吸管吸纸青蛙。
  关键提问:
  吸管能帮助小青蛙跳到荷叶上吗?
  目的:引导幼儿第一次尝试用吸管吸纸青蛙。
  2.幼儿进行猜想,并将自己的猜想贴到大统计表上。
  (1)请幼儿猜一猜,小毛巾和吸管在一起,能不能帮助小青蛙从池塘里跳到荷叶上。
  (2)幼儿进行猜想,并将自己的猜想用笑脸贴到大统计表上。
  关键语:
  觉得吸管和毛巾能帮助小青蛙跳到荷叶上的,请你把小笑脸贴到对勾下面的方格里。
  觉得吸管和毛巾不能帮助小青蛙跳到荷叶上的,请你把小笑脸贴到叉子下面的方格里。
  目的:引导幼儿进行猜想,并将猜想用笑脸贴到大统计表上。
  3.幼儿操作实验,尝试用吸管和毛巾摩擦吸起纸青蛙。
  (1)幼儿自己尝试用吸管和毛巾吸纸青蛙。
  关键语:请小朋友试一试,毛巾和吸管在一起能不能帮助小青蛙跳到荷叶上?
  (2)教师引导幼儿用吸管和毛巾摩擦来吸纸青蛙。
  关键提问:
  小毛巾和吸管玩“蹭一蹭”的游戏,吸管能不能帮小青蛙从池塘里跳到荷叶上?
  你帮助小青蛙跳到荷叶上了吗?
  你用什么方法让小青蛙跳到荷叶上的?
  你是怎么做的?
  (3)请幼儿把小笑脸贴到统计表上。
  目的:在操作活动中,引导幼儿发现塑料吸管和毛巾摩擦能吸起纸青蛙。
  4.梳理实验小结。
  关键提问:
  小朋友们,刚才你们的小青蛙跳到荷叶上了吗?
  你是用什么方法帮助小青蛙跳到荷叶上的?
  教师梳理:用吸管和小毛巾蹭一蹭,吸管就能吸起纸青蛙,帮小青蛙跳到荷叶上。
  目的:通过操作,让幼儿发现,塑料吸管与毛巾摩擦后能吸起纸青蛙。
  实践活动案例
  1.开始部分
  (1)出示一只玩偶青蛙,引起幼儿的兴趣。
  教师:今天,老师请来了一个动物朋友,是谁呀?
  幼儿:小青蛙。
  教师:小青蛙平时生活在哪里呀?
  幼儿:池塘里。
  教师:小青蛙生活在池塘里,喜欢在荷叶上跳来跳去。
  教师:现在,小青蛙想从池塘里跳到荷叶上去做游戏,可是小青蛙太小了,跳不上来,我们来帮帮它好吗?
  幼儿:好。
  教师:小朋友那都有一根吸管,请小朋友想想能不能用吸管帮助小青蛙跳到荷叶上?现在请小朋友来试一试吧。
  (以游戏口吻引起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并第一次尝试用吸管吸青蛙。这是第一层次,教师用激趣的语言激发幼儿,引导幼儿只用吸管一个材料尝试吸青蛙。)
  (2)幼儿第一次操作:用吸管吸纸制小青蛙。
  教师:吸管能帮助小青蛙跳到荷叶上吗?
  幼儿:不能。
  (教师运用提问,帮助幼儿明确第一次试验的结果。)
  2.幼儿进行猜想,并将自己的猜想贴到大统计表上
  (1)回顾刚才实验的结果。
  教师:请小朋友让吸管休息一下吧。小朋友刚才用吸管帮助小青蛙跳到荷叶上了吗?
  幼儿:没有。
  教师:现在又有一块小毛巾也来帮它了。请小朋友猜一猜,小毛巾和吸管在一起,能不能帮助小青蛙从池塘里跳到荷叶上。
  (教师梳理第一次结果的同时,引出第二个材料:小毛巾。)
  (2)幼儿进行猜想,并将自己的猜想用笑脸贴到大统计表上。
  教师:觉得吸管和毛巾能帮助小青蛙跳到荷叶上的,请你把小笑脸贴到对勾下面的方格里。
  教师:觉得吸管和毛巾不能帮助小青蛙跳到荷叶上的,请你把小笑脸贴到叉子下面的方格里。
  3.幼儿操作
  (1)幼儿自己尝试用吸管和毛巾吸纸质小青蛙。
  教师:请小朋友试一试,毛巾和吸管在一起能不能帮助小青蛙跳到荷叶上。
  (这是第二个层次,在不提示毛巾与吸管关系的情况下,请幼儿自己尝试毛巾和吸管怎样帮助小青蛙跳到荷叶上。)
  (2)教师引导幼儿用吸管和毛巾摩擦来吸小青蛙。
  教师:小毛巾特别想和吸管玩“蹭一蹭”的游戏。咱们小朋友不是玩过蹭一蹭的游戏吗,让它们也来蹭一蹭吧。看看玩完蹭一蹭的游戏,小吸管能不能帮小青蛙从池塘里跳到荷叶上。
  (这是第三层次,教师提示幼儿用毛巾和吸管蹭一蹭来吸纸青蛙。)
  教师:小青蛙是我们的好朋友,我们要爱护它,可不能用力杵它,要让吸管挨着小青蛙躺下,帮助小青蛙从池塘里跳到荷叶上。
  教师:小毛巾和吸管玩完蹭一蹭的游戏,吸管能不能帮小青蛙从池塘里跳到荷叶上?
  (在操作活动中,引导幼儿发现塑料吸管和毛巾摩擦后能吸起纸片。)
  教师:你帮助小青蛙跳到荷叶上了吗?
  幼儿:跳到荷叶上了。
  教师:你用什么方法让小青蛙跳到荷叶上的?
  教师:你是怎么做的?
  教师:啊,你是用吸管和小毛巾蹭一蹭把小青蛙吸上来,帮它跳到荷叶上的。
  教师:现在,我应该把小笑脸贴在哪呢?
  幼儿:贴在对勾的下面。
  教师:请小朋友来贴上小笑脸吧。
  (教师通过几个关键提问帮助幼儿思考、回顾实验的过程。)
  4.梳理小结
  教师:小朋友,你们看,我这也有一个池塘,可是小青蛙还没跳到荷叶上呢,我想请小朋友来帮帮卫老师。
  教师:小朋友,刚才你们的小青蛙跳到荷叶上了吗?
  教师:你是用什么方法帮助小青蛙跳到荷叶上的?
  教师:你是怎么做的?我想请一个小朋友帮帮我。
  教师:用吸管和小毛巾蹭一蹭,吸管就能吸起纸青蛙,帮小青蛙跳到荷叶上。
  教师:小青蛙今天特别高兴,谢谢小朋友们帮助它从池塘里跳到荷叶上。我们跟小青蛙说再见吧,下次再跟小青蛙一起做游戏。
  (教师通过提问和请幼儿操作演示,帮助幼儿梳理、提炼经验,让幼儿发现塑料吸管和毛巾摩擦后能吸起纸片,总结实验现象。)

  教师反思
  本节活动是我园园本科学特色课程的一个内容。我在原有教案的基础上,结合我班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和近期目标进行了修改。
  原活动中的目标是“引导幼儿通过毛巾与木头筷子和塑料吸管的摩擦,让幼儿发现塑料吸管摩擦起电的现象。”在小组研课时,老师们通过分析、研讨后感觉,还是应该取消筷子这个材料。大家认为两种材料会分散幼儿的注意,让幼儿只用塑料吸管一种材料更有利于幼儿的探索。所以改成现在的“初步感知并发现塑料吸管和毛巾摩擦后能吸起纸青蛙。”
  目标修改后,我对材料进行了一系列的尝试,发现塑料吸管的材质、折青蛙纸张的厚薄、天气干湿程度、幼儿摩擦吸管的力度、摩擦位置与吸管吸青蛙位置的不同等等都是影响幼儿能否用静电吸起青蛙的不确定因素。对这些因素了解后,我对材料进行了调整与修改,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干扰因素,之后开展了此活动。
  优点
  活动内容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活动目标把握准确;活动过程层次清楚、探索的环节逐步深入。活动中,幼儿非常投入,并在老师的引导下能积极探索并发现塑料吸管和毛巾摩擦后能吸起纸青蛙的现象;教师的指导语清晰、明确,指导时有针对性,引导幼儿把探索指向活动的目标。活动中针对临时出现的问题能及时处理,如有的幼儿吸管湿了马上换一个新的,纸青蛙吸不起来马上换成皱纹纸青蛙等。
  不足
  在幼儿操作的环节中,有的幼儿用嘴吸吸管把纸青蛙吸起来,对于这种现象我在梳理总结和分享的环节没有提及,错失了帮助幼儿提升经验的契机;对于幼儿用毛巾摩擦吸管的位置和力度提示的不够。

  活动由来
  天气干燥的季节,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会遇到静电现象。幼儿在生活中也会碰到梳头时头发立起来、脱毛衣时啪啪响的情况。本次活动旨在结合幼儿身边的现象,通过动手操作,引导幼儿发现并感知摩擦起电的简单物理现象。

【幼儿园小班科学教案20篇】相关文章:

• 幼儿园小班教案《清凉饮料》

• 幼儿园大班教案《会跑的气球》含反思

• 幼儿园小班教案《认识猕猴桃》

• 幼儿园大班教案《有趣的风》含反思

• 幼儿园小班科学教案《吹泡泡》含反思

• 幼儿园中班教案《纸桥的承重力》含反思

• 幼儿园中班教案《风在哪儿》含反思

• 幼儿园中班下学期科学教案《头发的秘密》含反思

• 幼儿园中班教案《小动物站起来》含反思

•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影子的变化》

• 幼儿园小班教案《哪辆车跑得快》

• 幼儿园中班科学优质课教案《蛋和蛋制品》含反思

下载地址